70岁的杨金华每天的工作都是从“检查”林下的人参开始的。 “65岁至75岁的老人可以巡山、照顾,一年能收入1万至2万元。妇女也可以种参,一天收入120元……”四平村村民杨金华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棚店子镇对现状非常满意。工作上,在他们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地,林下种植人参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新产品模式,开展定向支持……近年来,通过多种措施,林参产业已成为辽东山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农民山区脱贫致富。目前,全省有参农6万多人,播种面积8.67万公顷,年产商品参5.7万公斤,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然而,几年前,像杨金华这样的村民却“捧着金饭碗过着贫困的生活”。
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桓仁、新宾、宽甸、清远、本溪、岫岩六县是全省山地、森林、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全省的源头饮用水。野山参自古以来就是这些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种植园参。虽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却以“萝卜”的价格出售。新鲜园参每公斤20元左右,高丽参售价每公斤20元左右。每公斤300多元。林参皂苷含量明显高于园林参,淀粉含量远低于园林参。但其价值却被忽视,市场转化率一直不高。只有不到30%的森林人参可以作为礼品人参出售。礼品参几乎是林参的唯一销售方式,而70%的林参由于品质原因只能以园参价格作为原料出售。参农不愿意从森林里挖人参卖。他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这也影响了再生产的扩大。
为通过“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精准扶贫优势,辽宁省将桓仁等6个县列为绿色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生产基地、深加工企业、销售公司的立体发展模式。北京同仁堂健康制药(辽宁)有限公司、神仙源人参产业有限公司、辽宁天士力人参鹿茸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入驻并投产,提升了人参产品在辽宁省的知名度。 。
“为形成林参种植、加工等良性产业链,我们推出创新研发精准支持计划,为林参保健食品、化妆品研发项目提供一对一协助,引导企业正确开发利用丰富的林参资源,树立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农可以把质量不好的人参卖给我们,我们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将林参深加工成保健食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辽宁天士力人参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忠波介绍。如今,公司与省医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林参冻干粉系列原创产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林参深加工的空白。
同时,像杨金华这样的农民现在收入至少翻倍了,再也不用去找销售了。